您好,欢迎来到四川成都道一人力资源社保查询网!

准确把握政策动向,及时了解新变化

温馨提示:可以按照文件号/关键词进行文件搜索哦!

发布时间
文件发行日期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 4 部门 关于调整四川省高温津贴标准的通知

我省高温津贴标准由每人每天10- 18元调整为每人每天 13-23元。各市(州) 结合实际, 合理确定本地区高温津贴标准, 并在10个工作日内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

2024-07-23
浏览47次
川人社规【2024】 8 号
已有4次下载
介绍:

各市(州)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健康委员会、应急管理 局、总工会:

  根据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关于印发〈防 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89 号) 要 求, 综合考虑我省经济发展、职工工资增长和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增长等情况, 现就调整四川省高温津贴标准事项通知如下。

  一、我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民办非企业 单位等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 安排劳动者从事高温天气作业 的, 应当发放高温津贴, 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 饮料及必需的药品, 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

  二、我省高温津贴标准由每人每天10- 18元调整为每人每天  13-23元。各市(州) 结合实际, 合理确定本地区高温津贴标准, 并在10个工作日内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备案。

  三、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 35℃ (含 35℃)  以上高温天气 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 33℃ (不含 33℃)  以下的, 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 资总额。

  四、用人单位应结合生产经营特点和具体工作条件, 通过集  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或制定规章制度等方式, 依法建立健全高  温津贴支付制度,确定本单位高温津贴发放的具体岗位和工种等。

  五、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监督执 法力度, 督促用人单位严格按标准发放高温津贴, 切实保护劳动 者合法权益。对不按规定发放劳动者高温津贴的, 依法依规严肃 查处。

  六、调整后的高温津贴标准从 2024 年 8 月 1  日起执行, 有 效期 5 年。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四部门《关于调整高 温津贴标准的通知》(川人社办发〔2018〕 105 号) 同时废止。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四 川 省 总 工 会

 

2024 年 7 月 23 日



国务院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通知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国务院2023年重点工作分工要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经国务院同意,现就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2023-04-19
浏览38次
已有1次下载
介绍: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落实国务院2023年重点工作分工要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经国务院同意,现就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

(一)加大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企业扩岗政策支持。及时梳理本地区带动就业能力强、涉及国计民生和生产保供的企业清单,配备就业服务专员,建立岗位收集、技能培训、送工上岗联动机制。对吸纳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的,在符合发放条件的前提下,运用“直补快办”等模式,一揽子兑现社会保险补贴、吸纳就业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支持各地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前提下出台地方性政策,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企业扩大岗位供给提供有力支撑。

(二)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稳岗扩岗服务和贷款业务。鼓励金融机构面向吸纳就业人数多、稳岗效果好且用工规范的实体经济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支持其稳岗扩岗。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优化贷款审批流程,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增加信用贷等支持,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续贷支持。

(三)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聚焦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创业需求,支持其创办投资少、风险小的创业项目,从事创意经济、个性化定制化文化业态等特色经营。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简化担保手续,对符合条件的落实免除反担保要求,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和呆账核销机制。创业担保贷款借款人因自然灾害、重特大突发事件影响流动性遇到暂时困难的,可申请展期还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1年,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

(四)加大技能培训支持力度。适应数字中国、健康中国、制造强国等建设和本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各类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符合条件的企业大规模开展重点行业、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充分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失业保险基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等资金开展培训,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等支持。参加失业保险1年以上的企业职工或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可申请技能提升补贴,每人每年享受补贴次数最多不超过三次,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

(五)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参保企业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不高于上年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30人(含)以下的参保企业裁员率不高于参保职工总数20%的,可申请失业保险稳岗返还。中小微企业按不超过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60%返还,大型企业按不超过30%返还。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参照实施。实施此项政策的统筹地区上年度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备付期限应在1年以上,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

二、拓宽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

(六)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对企业招用毕业年度或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的16—24岁青年,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

(七)鼓励引导基层就业。稳定“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2023年招募规模。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落实医学专业高校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政策。继续做好2023年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工作。对到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老工业基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高定工资等支持,对招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可按规定提前转正定级。

(八)支持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对按照工资效益联动机制确定的工资总额难以满足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的国有企业,经履行出资人职责机构或其他企业主管部门同意,统筹考虑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人数、自然减员情况和现有职工工资水平等因素,2023年可给予一次性增人增资,核增部分据实计入工资总额并作为下一年度工资总额预算基数。

(九)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岗位规模。挖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存量,统筹自然减员,加大补员力度,稳定招录、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合理确定招录、招聘时间。

(十)实施2023年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广泛动员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募集不少于100万个青年见习岗位,对吸纳就业见习人员的给予见习补贴,用于支付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费、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对见习人员的指导管理费用。对见习期未满与见习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各地可给予剩余期限见习补贴,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

三、强化帮扶兜牢民生底线

(十一)加强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及时将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脱贫户、大龄、残疾、长期失业等人员纳入援助范围。制定个性化援助方案,优先推荐低门槛、有保障的爱心岗位,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对符合条件的困难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对企业招用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发放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3年12月31日。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合理统筹公益性岗位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

(十二)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做好失业保险金、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含生育保险费)和失业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等常规性保生活待遇发放工作。将符合条件的生活困难失业人员及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范围。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按规定向困难群众足额发放物价补贴。

四、加强组织实施

(十三)细化实化政策。各地要结合实际,细化实化本通知明确的各项政策措施,加速释放政策红利。同步梳理前期本地出台的阶段性稳就业政策,明确优化调整意见,落实好各项常态化就业政策,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惠企利民,为就业大局总体稳定提供有力保障。政策实施中的重要问题和经验做法,及时报有关主管部门。

(十四)优化经办服务。各地要持续优化经办流程,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编制好各项政策资金审核发放流程和办事指南。加快推进网上办理,加强大数据比对识别,推动更多政策直达快享,提升就业政策获得感和满意度。提高政策覆盖面和可及性,对符合条件的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可参照企业同等享受就业补贴政策。规范资金管理使用,严格履行程序规定,健全风险防控机制,严肃查处骗取套取、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保障资金安全运行。

(十五)强化宣传解读。各地要加强就业政策宣传,及时更新发布本地区就业创业政策清单,分类梳理面向高校毕业生、困难人员等不同群体和经营主体的政策举措,广泛推动稳就业政策进企业、进园区、进校园、进社区(村)。创新政策宣传方式,及时提供通俗易懂的政策解读,提高政策知晓度,稳定各方预期,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国务院办公厅

2023年4月19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加快经济恢复政策措施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促进经济加快恢复、稳定向好,特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2022-09-29
浏览36次
成办发【2022】62号
已有1次下载
介绍:

成办发〔2022〕62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促进经济加快恢复、稳定向好,特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强化落实退税减税缓税政策。落实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继续延缓缴纳部分税费、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小型微利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免征疫情期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政策,持续减轻中小微企业税费负担。落实税费延期申报、延期缴纳政策,纳税人受疫情影响,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申报纳税确有困难的,可依法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延期申报,或申请办理延期缴纳税款,缓缴期限最长3个月。[牵头单位:市税务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二、发放助企惠民消费券。2022年第四季度分阶段发放总计规模4亿元消费券,促进商业零售、餐饮、文旅消费和相关市场主体经营。对2022年第四季度在蓉购买符合条件汽车的最终消费者,在享受现有鼓励汽车消费政策的基础上,按照纯电动汽车每辆车2000元、其他汽车每辆车1000元叠加享受一次性消费券补贴。[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监管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三、补贴水电气费和生活垃圾处理费。对2022年第四季度销售额(营业额)在100万元以下、100万元(含)—300万元、300万元(含)—500万元、500万元(含)以上的限额以上零售、住宿、餐饮业市场主体,免予提交实际发生水电气费用的证明材料,分别给予1万元、3万元、5万元、10万元水电气费补贴[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水务局、市经信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对2022年按规定正常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的市场主体,由各区(市)县财政全额补贴2022年第四季度生活垃圾处理费[牵头单位:市城管委;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四、发放困难行业稳岗补贴。从2022年10月至12月,对零售、餐饮、旅游等22个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困难行业(具体详见附件),30人以上裁员率不高于5.5%、30人(含)以下裁员率不超过参保职工总数20%的企业,根据本政策印发之日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按每人每月300元标准给予稳岗补贴,每户企业每月补贴上限100万元,鼓励企业稳岗留岗。[牵头单位: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五、帮助失业人员就业。对新增吸纳登记失业3个月及以上人员,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满1个月的企业、以单位形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牵头单位: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六、实施租金减免加力扩围。对合规承租市、区(市)县属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房产、土地、摊位、广告位等资产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非国有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予提交受疫情影响的证明材料,在原租金减免政策基础上,再减免2022年9月份租金;对存在间接承租行为的,转租人不享受租金减免政策,确保将减免的租金全部落实到最终承租方。鼓励在蓉央企、其他省市在蓉国有企业参照执行我市现有租金免收政策,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租金。[牵头单位:市国资委、市机关事务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七、补贴文旅企业平台退款手续费。对演艺、星级旅游饭店(含绿色饭店、文化主题饭店、智慧饭店等品牌旅游饭店)、旅游民宿、旅行社等文旅企业或机构,因2022年下半年疫情发生消费者全额退款的,退款产生的平台支付手续费,给予文旅企业或机构一次性全额补贴。[牵头单位:市文广旅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八、激励民间投资项目开工建设。对原计划2023年开工建设的民间投资项目,提前至2022年开工并产生实物工程量的,按照新入库民间投资总额超过1亿元(含)、3亿元(含)、5亿元(含),分别给予20万元、30万元、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级各部门,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九、加大金融信贷惠企力度。积极用好国家各类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政策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持金融机构对重点领域和困难企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设立企业纾困专项贷款,向防疫重点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优惠利率的纾困贷款。[牵头单位:市金融监管局;责任单位:人行成都分行营管部,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十、降低市场主体防疫成本。全市根据疫情形势需要,适时组织全员核酸检测。持续推进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建设,足量科学设置核酸采样点位,在物流园区、货运停车场、大型批发市场等设置常态化核酸采样点,为所有(包括省内抵蓉)货车司乘人员提供免费核酸检测服务。各区(市)县、各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按规定频次开展重点行业(人员)免费核酸检测,所需经费由企业(单位)所在地区(市)县财政全额承担,市级财政给予适当财力补助。[牵头单位:市卫健委;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博览局、市口岸物流办、市财政局等,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本政策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2023年持续做好资金兑付(具体政策措施已明确执行期限的,从其规定)。政策实施细则由各相关牵头和责任单位同步出台,并上传“蓉易享”平台。同类政策标准不一致的,按照“取高不重复”原则执行。



关于转发《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做好过渡期职业技能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为统筹使用现有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就业创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做好过渡期内(自2022年1月1日起至国家、省上出台新的培训补贴政策为止)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现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关于做好过渡期职业技能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川人社办发〔2022〕50号)转发你们,同时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对我市有关培训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和明确,请一并抓好落实。

2022-09-01
浏览78次
已有1次下载
介绍:

四川天府新区社区治理和社事局、财政金融局,成都东部新区党群工作部,成都高新区社治保障局、财政金融局,各区(市)县人社局、财政局:

  为统筹使用现有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就业创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做好过渡期内(自2022年1月1日起至国家、省上出台新的培训补贴政策为止)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现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关于做好过渡期职业技能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川人社办发〔2022〕50号)转发你们,同时我局结合工作实际,对我市有关培训补贴政策进行了调整和明确,请一并抓好落实。


  一、政策调整


  (一)按照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关于规范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使用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成人社发〔2020〕3号)、《关于印发〈成都市企业职工以工代训实施细则〉的通知》(成人社办发〔2020〕127号)、《关于转发〈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以工代训工作的通知〉的通知》(成人社办发〔2020〕134号)、《关于转发〈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效能扎实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通知〉的通知》(成人社办发〔2021〕46号)规定开展的,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和企业职工的以工代训培训项目不再执行。2021年12月31日前已受理的,按原规定审核兑付;2022年1月1日起,以工代训政策不再受理。

  (二)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关于规范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使用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成人社发〔2020〕3号)中除就业困难人员以工代训补贴和困难企业职工培训补贴取消外,其他培训(补贴)政策继续执行。所需资金全部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中列支。

  (三)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关于转发〈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效能扎实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通知〉的通知》(成人社办发〔2021〕46号)中除以工代训政策外,企业职工培训等其他政策继续执行,但培训期间相关生活费、交通费等不再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中列支。

  (四)市人社局、市文广旅局、市财政局《关于支持文旅行业重点企业加强员工培训的通知》(成人社办发〔2022〕32号)、《关于支持文旅行业重点企业加强员工培训的补充通知》(成人社办发〔2022〕45号)规定的文旅行业重点企业职工项目制培训所需资金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中列支。

  (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全市受疫情影响企业职工线上职业培训补贴有关实施细则的通知》(成人社发〔2020〕6号)中受疫情影响中小企业职工线上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不再执行。

  (六)除上述调整的政策外,国家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期间出台的培训补贴项目及相关实施细则继续实施,也可根据工作实际由市人社局或市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调整完善。


  二、工作要求


  (一)突出培训重点。各区(市)县要围绕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绿色低碳、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以及地方特色优势技能品牌定位和产业规划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要,创新开展区县品牌班、行业重点班和企业订制班等企业职工项目制培训,突出培训的“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

  (二)各区(市)县要做好培训需求收集、培训项目遴选及补贴资金测算等工作,统筹用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就业创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切实做好过渡期内各项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三)各区(市)县要建立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机制,及时对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积极对接辖区内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收集其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情况,汇总分析后及时报送上级主管部门。


  附件: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做好过渡期职业技能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

  


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成都市财政局

  2022年9月1日


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做好过渡期职业技能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的通知中除就业困难人员以工代训补贴和困难企业职工培训补贴取消外,其他培训(补贴)继续执行。

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关于规范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帐资金使用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

2022-09-01
浏览35次
成人社办发【2022】131号
已有0次下载
介绍:


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七部门关于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健全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我市企业年金制度持续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 根据《企业年金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令第36 号)、《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企业 年金有关问题的通知》(川人社函〔2020〕340号)等有关规定,现就促进我市企业年金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2022-08-22
浏览78次
成人社发【2022】 11号
已有1次下载
介绍:

各区(市)县人社、社治、财政、教育、国资、金融监管、税务部门,各企业年金受托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健全完善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我市企业年金制度持续健康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 根据《企业年金办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令第36 号)、《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企业 年金有关问题的通知》(川人社函〔2020〕340号)等有关规定,现就促进我市企业年金发展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 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围绕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 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以强化政策激励、加 强宣传引导、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质效为重点,鼓励引导用  人单位按规定建立企业年金,充分发挥企业年金的补充养老保险 作用,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助力幸福成都建设。

二、 总体目标

全市建立企业年金户数每年增加10%以上;至2025年末, 政策支持、企业自主、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企业年金工作格局 全面构建,符合条件的各类用人单位企业年金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参加企业年金户数较2021年末翻一番。

三、 工作措施

(一)鼓励引导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建立企业年金

推进符合条件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上市公司及拟上市培育企业积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将建立企业年金作为收入分配制 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 重要举措,推动实现企业年金全覆盖。指导企业在遵循保障与激 励、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原则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岗位、贡献等因 素,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骨干管理人员、有突出贡献人员等予 以重点倾斜,充分发挥企业年金的薪酬福利递延和人才激励功能。

(二)鼓励引导中小微企业、社会组织建立企业年金

引导中小微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综合考虑用工管理、绩效分 配、人才使用等因素,合理确定参加企业年金人员范围、资金筹 集水平及分配办法、权益归属期限等。对暂不具备建立企业年金 单一计划的用人单位,可通过企业年金集合计划管理模式,先行 为中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建立企业年金,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三)鼓励引导机关事业单位为编制外人员建立企业年金

支持机关事业单位按规定为本单位符合条件的编制外人员 建立企业年金,所需经费纳入现有部门预算统筹保障;支持相关 行业(系统)由主管部门统一发起建立编制外人员企业年金,通 过劳务派遣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机关事业单位编外人员,也可按劳务派遣人员办法建立企业年金。

(四)鼓励引导劳务派遣单位建立企业年金

稳妥推进劳务派遣单位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等民 主程序自主确定,为派遣人员建立企业年金。劳务派遣人员企业 年金原则上由劳务派遣单位统一发起建立,其年金方案适用于各 用工单位劳务派遣人员;也可先行为有条件的用工单位劳务派遣 人员建立企业年金,单位当期缴费计入职工个人账户平均额与最高额,可按各用工单位缴费水平分别确定。

(五)鼓励引导产业园区建立人才企业年金

鼓励各类产业园区的驻区企业及其职工建立企业年金。对园 区内尚未单独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可由园区统一发起为其使用 的各类人才建立园区人才企业年金计划,由驻区企业通过民主程序确定参加人员范围、资金筹集与分配、权益归属等。

四、 保障措施

(一)加大宣传引导力度

各有关部门要联合企业年金受托机构,综合运用门户网站、 微信微博、座谈交流等线上线下渠道,广泛采取文字解读、图片 图表、视频动画等形式,围绕企业年金政策和办理流程,聚焦重 点区域、重点企业,深入开展企业年金宣传推介活动,及时总结 推广促进企业年金发展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切实提升用人单 位和职工对企业年金的知晓度,积极营造企业年金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强部门工作协同

由市人社局会同市委社治委、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国资 委、市金融监管局、国家税务总局成都市税务局建立促进企业年 金发展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密切沟通协作,加强信息互通,共同 推进企业年金加快发展。区(市)县要对应建立相应工作协调机 制。人社部门加强企业年金政策指导,加快推进网上备案,将企 业年金建立情况作为评选和谐劳动关系单位的参考指标;国资部  门鼓励支持所属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规范建立企业年金,充分发  挥国企示范引领作用;社治部门鼓励支持区(市)县为社区专职 工作者建立企业年金;教育部门鼓励支持学校为编制外人员建立 企业年金;税务部门指导帮助用人单位用好税收优惠政策;财政、 金融监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企业年金受托机构 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参保缴费、权益查询、账户转移、待 遇支付工作流程,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产品供给,适度降低服务费用,提高企业年金基金收益水平。

(三)建立统计报告制度

各区(市)县人社部门要会同企业年金受托运营机构,建立 企业年金信息统计报告制度,按季度向市人社局报送本级企业年 金建立户数、参加人数、受托机构、基金总额等信息,并对报告 内容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企业年金工作推进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要及时报送市级相关部门。

    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止。

 

附件:成都市促进企业年金发展市级部门联系人

 

附件

成都市促进企业年金发展

市级部门联系人名单

 

  

  

  

市人社局

张彩艳

 

61888251

市委社治委

王丹

 

61884979

市财政局

朱婧玮

61882645

市教育局

周丽华

 

61881683

市国资委

伍越宏

 

61885736

市金融监管局

安定

 

61884314

 

国家税务总局成都市税务局

 

邓思捷

 

86262587


四川人社局、财政厅关于做好过渡期职业技能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

为做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与五年规划的有序衔接,现就过渡期内(自2022年1月1日起至国家、省上出台新的培训补贴政策为止),统筹利用现有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就业创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做好政府补贴性培训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2022-08-05
浏览63次
川人社办发【2022】50号
已有0次下载
介绍:


关于印发《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规定》的通知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包括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以及经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授权的单位。其他任何未经授权的单位不得开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严禁个人保管本人或他人人事档案。

2021-12-29
浏览55次
人社部发的【2021】112号
已有0次下载
介绍:

人社部发的「20211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组织部,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财政厅(局)、邮政管理局、档案局:

为贯彻落实《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精神,进一步健全完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推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人才资源顺畅有序流动,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邮政局、国家档案局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人发〔1996〕118号)进行了修订。现将修订后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国家邮政局    

国家档案局  

                                                                                                                                             2021年12月29日

(此件主动公开)

(联系单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流动管理司)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体系,维护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推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人才资源顺畅有序流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反映流动人员政治面貌、道德品行、学习工作经历、专业素养、工作实绩、遵纪守法以及家庭状况、社会关系等情况的历史记录材料。

第三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国家档案和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人才的重要载体,是流动人员参加机关公务员考录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办理政审考察、申报职称评审和核定社保待遇等事项的重要依据。

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主要包括:

(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聘用人员的人事档案;

(二)辞职辞退、解除(终止)聘用(劳动)合同、取消录(聘)用、被开除等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人事(劳动)关系的未就业的原机关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军队文职人员的人事档案;

(三)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及中专毕业生的人事档案;

(四)自费出国(境)留学的高校毕业生及其他因私出国(境)人员的人事档案;

(五)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中方雇员的人事档案;

(六)自由职业或灵活就业人员的人事档案;

(七)其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

第五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遵循“集中统一、归口管理”原则,主管部门为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接受同级党委组织部门、档案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  管理服务机构和职责


第六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包括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设立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以及经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授权的单位。其他任何未经授权的单位不得开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严禁个人保管本人或他人人事档案。

第七条  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应当提供以下服务:

(一)档案的接收、转递;

(二)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别和归档;

(三)档案的整理和保管;

(四)为符合相关规定的单位提供档案查(借)阅服务;

(五)依据档案记载出具存档、经历、亲属关系等相关证明材料;

(六)为相关单位提供入党、参军、录(聘)用、出国(境)等政审考察服务;

(七)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等。

跨地区就业创业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可由其户籍所在地或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档案管理服务机构管理。

第八条  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应当提供免费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不得收取档案保管费、查阅费、证明费、转递费等名目的费用。

第九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参考保管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经费数额。

第十条  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应当保证工作力量,选配政治素质好、专业能力强、作风正派的人员专职从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关键核心岗位应当选配中共党员。按照规定实行回避制度,从严管理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强化激励保障。


第三章  日常管理


第十一条  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应当认真执行国家档案管理和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日常管理,推进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

第十二条  档案管理服务机构按规定接收符合条件的人事档案、学生档案,形成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并以适当形式明晰与流动人员、存档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流动人员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社保卡等有效身份证件,到档案管理服务机构申请设立个人账户;存档单位工作人员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社保卡等有效身份证件及营业执照等有关证件,到档案管理服务机构申请设立单位集体账户。

存档单位注销集体账户时,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应当配合转递相关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或调整为个人账户存档。

第十三条  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应当参照干部人事档案材料主要内容和分类,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材料的整理、鉴别和归档工作。对合格的材料,应当准确分类,逐份编写目录,一般在2个月内归档。对不合格的材料,退回档案材料形成单位。

第十四条  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应当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内容建设,建立符合流动人员职业发展特点的档案材料收集制度。

档案管理服务机构、档案材料形成单位、流动人员之间应当加强协作,多方面收集反映流动人员政治面貌、工作经历、教育培训、职业资格、职称、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年度工作(业绩)考核、入选重大人才工程、获得重大奖项、重要社会兼职及违规违纪违法处理处分等相关材料。注重收集流动人员工作变动中形成的劳动合同、企业录用手续及就业登记、劳动用工备案等材料。加强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信息联动,积极收集参加社会保险等相关信息材料。

流动人员及人事档案材料形成单位应当如实、规范填写相关材料,在材料形成1个月内主动向档案管理服务机构移交。

第十五条  严格执行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对属于国家秘密、工作秘密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材料和信息,应当严格保密;对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和信息,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进行严格管理。

第十六条  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存放秩序,改进完善保管方法和技术,提高安全防灾标准。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档案馆建筑有关标准要求建设档案库房,强化库房安全管理和技术防护。档案库房、阅档场所、整理场所、办公场所应当分开。

第十七条  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按照“数据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信息全国共享”的原则,推进省级集中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系统与全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运行平台对接,建立安全、便捷、共享、高效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应用体系。

第十八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数字化工作参照干部人事档案数字化相关技术标准推进,保证数字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安全性。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电子证照、电子公文、电子签章等新技术应用,通过信息交互等方式不断拓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材料收集渠道,探索建立以政务数据为支撑的流动人员人事数字档案。

流动人员人事数字档案在利用、转递和保密等方面按照纸质档案相关要求管理。


第四章  接收、转递和服务利用


第十九条  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接收、转递和服务利用工作,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加大服务信息公开力度,提高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和便民化水平。

第二十条  根据流动人员或存档单位申请,档案管理服务机构按照以下程序和要求开展档案的接收、转递服务:

(一)根据流动人员或存档单位申请,拟接收的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向原档案管理服务机构或原工作单位开具转档手续材料。

(二)原档案管理服务机构或原工作单位接到转档手续材料后,应当按规定审核档案,对符合转递规定的,填写材料目录清单后严密包封,并填写档案转递通知单,于15个工作日内进行转递。

对不符合转递规定的,原档案管理服务机构或原工作单位不得转出。

(三)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转递应当通过机要通信、专人送取或邮政特快专递等给据邮件方式进行。对曾属于党政领导干部、机关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工勤人员除外),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军队文职人员人事档案的,应当通过机要通信或专人送取方式进行转递。严禁个人自带档案。

(四)接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时实行告知承诺制。拟接收的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应当对照材料目录清单认真审核甄别,对缺少关键材料的,一次性告知所缺材料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经本人作出书面知情说明、承诺补充材料后予以接收,或与原工作单位协商退回并补充材料;对缺少非关键材料的,应当采取先存后补方式予以接收,并督促指导流动人员补充相关缺失材料。

关键材料一般是指用于核定流动人员的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入党时间、学历学位、工作经历等重要信息的材料。

(五)接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管理服务机构应当及时将档案转递通知单回执退回原管理服务机构或原工作单位。

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开具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转档手续材料,与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开具的人事档案转档手续材料具有相同的效力。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在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档案管理服务机构之间可直接办理转档手续。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必须凭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开具的转档手续材料,方可接收流动人员人事档案。

流动人员死亡5年后,其人事档案按现行渠道移交或保管,对国家和社会有特殊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等人事档案按规定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第二十一条  相关单位开展政审考察、选拔录(聘)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表彰奖励、因公出国(境)、社会保险、巡视巡察等工作需查阅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档案管理服务机构按照以下程序和要求提供查阅服务:

(一)查阅单位提交加盖公章的单位介绍信,申明查阅理由,如实填写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查阅申请表。

(二)查阅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应当2人以上,一般为中共党员。

(三)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应当按照程序和权限审批同意。

(四)查阅人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查阅。

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涉及国家秘密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要从严保管,严格查阅手续。

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本人、配偶、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近姻亲人员的人事档案。

第二十二条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一般不予外借。确因工作需要借阅的,借阅单位应当履行审批手续,在规定时限内归还。归还时,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应当认真核对档案材料。

第二十三条  流动人员及其亲属因办理个人合法权益保障等事项申请开具相关证明,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可依据档案材料记载出具存档、经历、亲属关系等相关证明材料。

第二十四条  档案管理服务机构党组织应当按有关规定为流动人才党员提供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服务。

第二十五条  不断拓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本公共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标准和流程,推进服务规范化和精细化。探索为技师学院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人事档案管理服务,畅通高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第二十六条  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服务信息公开和政策宣传,及时更新辖区内档案管理服务机构目录和办事清单,结合服务内容逐项编制办事指南,并通过门户网站、咨询服务热线、宣传手册等向社会公开。

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政策法规宣传解读,加大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和重点单位的宣传力度,提高流动人员和用人单位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工作环境。

第二十七条  建立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科学利用机制,强化与政务数据资源的关联分析和融合利用,加强流动人员数量、结构、分布、流向等数据统计分析和科学预测,为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提供决策参考,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整体效能。

第二十八条  健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公共服务制度,强化档案管理服务机构窗口作风建设,落实档案管理纪律要求和行为规范,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水平。


第五章  纪律和监督

第二十九条  开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工作,应当严格执行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相关规定,遵守下列纪律:

(一)严禁篡改、伪造流动人员人事档案;

(二)严禁擅自抽取、撤换、添加、涂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材料;

(三)严禁擅自向外公开、泄露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

(四)严禁丢弃、销毁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材料;

(五)严禁为不符合规定的人员新建、重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

(六)严禁违规转递、接收和查(借)阅流动人员人事档案;

(七)严禁出具虚假证明和政审材料;

(八)严禁档案管理服务机构拒收或推诿符合规定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

(九)严禁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与其他经营性服务相挂钩;

(十)严禁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为载体的捆绑收费、隐形收费。

第三十条  加强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和本规定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将违规保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违规收取管理服务费等行为纳入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日常监管范围,完善举报投诉查处机制,主动公开举报投诉电话。

档案管理服务机构要严格执行本规定,自觉接受组织、群众和社会监督。

第三十一条  对于违反相关规定和纪律的,依据有关规定予以纠正;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党纪政务处分,并视情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涉嫌违法犯罪的,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关于印发<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人发〔1996〕118号)同时废止。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下一页
  • 轻人事

    Copyright © 2010-2023 All Right Reserved 成都道逸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蜀ICP备20011151号

    网站地图技术支持:推来客网络

    扫码关注我们

    客服微信
    微信小程序
    抖音
    小红书
    0.141690s